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

经典案例

职工借款陷阱 集团承诺收益成空谈 律师介入多渠道维权推动调解协议达成

发布时间:2025-04-01点击次数:

案情简介:

上千人陷职工借款泥潭 集团承诺收益迟迟未兑现

在 2013 年,张某在朋友的介绍下,与山东某颇具规模的集团达成了职工借款的合作意向。双方约定,张某向集团支付一笔职工借款,集团则承诺了颇具吸引力的借款利率与明确的借款期限。按照约定,借款期限届满后,集团需一次性向张某支付本金与收益。怀着对这份约定的信任,张某依约将借款支付给了集团,集团也向其出具了载明员工借款的收据。


然而,当借款存续期届满,张某却迟迟未能收到集团应支付的本金和收益。此后,张某多次主动联系集团,催要这笔款项,可每次都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与张某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上千人。他们纷纷选择报案、信访,试图通过这些途径解决问题。但令人失望的是,公安机关仅仅进行了登记,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解决措施,众人的诉求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张某将希望寄托于北京翰汇律师事务所,并委托李函哲律师处理此案。


律师介绍:

李函哲律师

深耕行政诉讼领域多年,经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总量二百件以上,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法律功底深厚,责任感强,曾就职于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擅长领域:行政纠纷、民事纠纷。

执业理念: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


办案经过:

政府不作为?律师巧妙沟通 推动案件取得关键进展


‌立案遭遇困境‌

李函哲律师在接受委托后,迅速展开了行动。他首先向法院邮寄了立案材料,希望法院能够受理此案。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院一直未予立案,多次沟通也没有结果。这一突如其来的困境让张某和李函哲律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寻求政府帮助‌

面对法院的冷漠态度,李函哲律师决定采取另一种策略。他直接向属地管辖的政府邮寄了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履职查处申请,希望政府能够介入调查此事。然而,政府并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回复。于是,李函哲律师又提起了行政复议,确认政府行政不作为违法。


在行政复议的压力下,政府负责工作人员终于主动联系了李函哲律师。律师趁机要求政府针对职工借款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问题进行处理,并给出明确的定性。如果政府认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就协同公安机关进行立案;如果认为仅是民事纠纷,则明确给出文件,以便通过该文件去推动法院民事立案。


‌政府答复与法院立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政府终于给出了答复。他们认为,该事件确实涉及职工借款,但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不过,他们同意为张某等人提供一份文件,证明该事件并非纯粹的民事纠纷。


正是这份文件成为了推动法院立案的关键。李函哲律师利用这份文件向法院施加了压力,并最终通过中级人民法院的审核予以立案。这一突破性的进展让张某看到了希望。


‌调解协议的达成‌

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李函哲律师积极与法院和被告集团进行沟通。考虑到案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他特别注重保密工作。在案涉的11人中,只有一人(一家三口中的女儿)被允许进入工作对接群,案件进展不与父母同步沟通。这一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和权益。


经过多轮协商和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集团同意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向张某等人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这一结果不仅为张某挽回了经济损失,也为其他类似案件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1.png

02.png

03.png